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即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是一个以研究、传承中国农业历史文化为宗旨的专业学术机构。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20年筹建的金陵大学图书馆农业图书研究部。195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为国内第一家国家级农业历史专业研究机构。1984年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2001年6月,对相关学科力量进行整合,组建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之后,学科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8年、2011年、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一、研究方向
研究院发扬传统优势以强化特色,拓宽研究领域以促进发展,引领学术前沿以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国家战略以扩大社会影响,明确以农业史、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业文献整理与研究、农业考古、科技与社会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农业史是本学科的核心研究方向,也是最具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农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一直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1.农业史方向继续以农业史与作物史研究为支撑,深入农业经济史、农业生态灾害史、农学思想史等研究。
2.农业文献整理与研究方向继续以农史文献整理为支撑,深化各种农业典籍资料的收集、校释、整理以及数字化,并对其版本、源流等问题进行修订与探讨,从而提供准确的一手研究资料,并建有中国第一个农业遗产数字化信息平台。
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将继续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调查研究为支撑,对接国家与江苏的重要决策,拓展应用领域,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4.农业考古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的起源、发展和传播,以及国内外农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交流状况,推进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提升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5.科技与社会研究方向继续深入考证我国传统科学技术史与社会相连接的问题,探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由经验积累、直接感受和实践观察得来的科学认识。同时,调查各地各民族的科技民俗,扩大科技史研究领域。
二、研究团队
目前共有教授11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师资博士后3人,都具有博士学位,年龄梯队分布合理。三大主要学科方向(农业史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农业文献整理与研究)上均有1名具有国际或国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2名教授,2-3名副教授、讲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形成了一支由22名专职科研人员、100余名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
三、学术成就
研究院迄今为止撰写、出版著作5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500余篇,其中CSSCI期刊1400余篇,SSCI期刊8篇,SCI期刊4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点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22项,省部级项目63项。获国家级奖励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次、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四、学术交流
研究院目前是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畜牧兽医史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农史研究会的挂靠单位。相关教师还曾担任或现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一级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一级协会)副理事长与副秘书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农业研究会会长、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国际上,先后与韩国农史学会、韩国全北大学、日本农史学会、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英国雷丁大学考古系、美国普渡大学历史系、德国马普所等研究机构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相继联合组建了“中韩文化交流中心”“中日农史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农业起源与传播研究中心”“中美农史研究联合中心”,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形成以农业史为研究重点的学术话语权。